1986年10月7日,全国沉浸在悲痛之中,那位被毛主席称赞为“犹如天龙降世”的开国大将刘伯承,因为生病离开了我们,他去世时94岁。
元帅临终前有个心愿,他希望由自己最铁的战友,也是几十年的老朋友邓小平,来操办他的丧事。
不过,心里头特别难过的邓小平,在一开始准备追悼会的事情时,就忍不住发了脾气。
他喊来工作人员,直接指着治丧委员会的名单,严肃地质问道:
“为啥名单上没有肖永银?”
肖永银和刘伯承元帅到底是什么关系?后来这事儿是怎么弄清楚的?
【冒险送信,缘分起点】
1937年夏天7月份的一天,在甘肃省镇原县,援西军的司令部大门那儿,冷不丁来了俩要饭的。
他们穿着破烂,瘦得皮包骨,皮肤被大太阳晒得又黑又裂,全身脏得不行,看起来真的挺惨的。
站岗的士兵看到他们,心里头以为是来要饭的,于心不忍,就打算拿点吃的给他们。
没想到他俩一开口,声音因为太久没喝水而沙哑得厉害,说道:
我们有点重要的事情想和首长谈,麻烦你给说一声,让他知道一下。
不一会儿,司令员刘伯承就从里面出来了。他一看,面前站着俩挺狼狈的小伙子,心里头直犯嘀咕。
还没来得及问他们来干啥,刘伯承一瞅见其中一人眼泪汪汪的,心里头突然咯噔一下,觉得这人越看越面熟。
过了一会儿,他好不容易才把眼前这个人跟他以前的下属对上号,心里头一阵酸楚,开口道:
你一瞧就是陈明义同志!人都瘦得不成样了,你们肯定遭了不少罪。
跟陈明义一起走的那位战士,是肖永银。
1936年10月,长征结束后,为了在河西走廊那块地方搞个新的革命基地,还有跟苏联、共产国际连上交通线,党中央就弄了个西路军,人数大概2万2千,让徐向前来当头儿。
肖永银是红四方面军第30军政委李先念的警卫排头头,他也跟着部队一起过了黄河,往西边打过去。
不过,战前评估出了问题,西路军大大看错了敌人的能耐。
马步芳这个“青海王”带领的马家军,可不是一般的土匪能比的。他们不光心眼儿多、手段狠,还特别能打,人数上更是比我军多了足足十倍。
由于身处大西北的核心地带,武器装备和物资供应跟不上,西路军在战斗中逐渐处于下风,最后遭到了马家军的严密包围,就像被困在一个孤岛上,无法脱身。
遇到可能会全体牺牲的巨大风险,徐向前和西路军的其他头头们商量了好多次,最后咬牙决定不再继续西征了。他打算带着自己的队伍回陕北,想办法和中央联系上。剩下的部队,就各自想办法突围,先保住自己再说。
在动手之前,徐向前特地找李先念要了肖永银来帮忙。接着,他自己又挑中了红四方面军总部的一个参谋,叫陈明义。他安排这两个人不跟大部队一起,自己单独行动,赶紧回陕西去。
徐向前这么做,就是给自己加了个双保险,保证他那封亲手写的信能稳稳当当地送到中央手里。
在马家军重重包围和严密监视之下,徐向前统帅的主力大军就像是块大靶子,特别显眼。反过来看看那两个小伙子,他们行动隐蔽,不容易被人察觉,正好可以避开敌人的眼线。
肖永银和陈明义把武器藏好后,就开始扮成流浪的乞丐。他们先是跑到深山里头,接着又冲进了无边无际的大沙漠。哪儿危险,他们就往哪儿钻,就是为了甩掉马家军的追捕。
他俩饿了肚子,渴了嘴巴,一路走了120多天,好不容易才摆脱了马家军的地盘,进入到了甘肃省。
直到这时候,两个人才从老百姓那里听说,西安事变过后,国共两边已经商量好一起抗日了。
另外,其实在1937年2月份的时候,中央军委就已经成立了一支由刘伯承担任司令的队伍,专门去支援西边的红军,大家管这支队伍叫援西军。徐向前等领导人也已经顺利脱险了。
接下来,故事开头就出现了,两个“要饭的”费了好大劲,终于走到了支援西部军队司令部门口的那个场景。
这就是刘伯承和肖永银之间深厚情谊的开端。
【年少参军,浴血勇将】
之后,肖永银就一直跟着刘伯承,成了他手下的一员大将,勇猛无比。
在解放战争时期,肖永银可是出了名,被大家叫做“二野十虎将”里的“拼命三郎”。
他能获得这个头衔,得从他的背景说起。他出生在一个特别的家庭,这为他赢得了这个称号。要了解其中的缘由,我们就得聊聊他的身世。
肖永银1917年在河南新县的肖家湾呱呱坠地,老爸肖治学在村里头当干部。这小子天生心眼儿好,一肚子爱国情,老跟儿子念叨怎么做人做事。不仅如此,肖治学还加入了工农红军,一门心思扑在革命上。
肖永银三岁那年没了妈,家里头穷得叮当响。但好在有他爸护着、教着,他照样过了个有滋有味的童年。那时候,他心里头就种下了一颗种子,想着将来得好好报答国家,干出一番大事业来。
真是世事难料,到了1930年,因为张国焘推行的“左”倾错误路线和那场严酷的“肃反”运动,肖治学不幸被错杀了。
肖永银遭到父亲离世的巨大冲击,心里头一下子空了。就那么一眨眼的功夫,他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。
13岁那年,他下定决心要继承老爸的遗愿,毫不犹豫地就加入了工农红军和共青团,一门心思扑在了革命事业上。
可能因为他独自一人,没啥累赘,又或者他心里装着两个人的梦想和抱负。肖永银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坚定,真不像他那个年纪的人。
1931年的时候,肖永银也因为跟张国焘走了错路,结果被关了起来。人家用麻绳绑住他的手腕,不停地往上浇凉水,想让绳子勒得更紧。就这么一直勒着,绳子都嵌到肉里去了,给他留下了永远的伤疤。
但那时候,不管受到多么残忍的拷打,肖永银都硬挺着脊梁骨,咬牙坚持,一声不响。他那股子刚强的劲儿,真让人难以相信,他其实才只是个14岁的小孩儿。
战场上,肖永银那叫一个勇猛,总是第一个往前冲。
比如说,在1933年年底一直到1934年9月那段时间,川陕革命根据地经历了那场对抗“六路围攻”的大仗。
那时候,刘湘刚在“二刘争川”的争斗里赢了,蒋介石就给了他好多军费和武器支持。为了回报这份支持,刘湘迅速召集了20多万川军,分成六支队伍,全面攻打川陕苏区。
敌人那边有很多厉害的家伙,像战斗机、坦克这些重武器他们都有。他们火力太猛了,打得我们东线这边的红四军第11师33团损失特别大。好多营长、连长都受伤了,有的还牺牲了,一半以上都不在了。这样一来,大家的信心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,士气变得很低。
在关键时刻,三十三团司号排的肖永银站了出来,他直接跟团长张昌厚打包票说:
团长,给我调两个连的兵力,我打算主动出击,用进攻来代替防守。要是不能把川军给打退,你拿我是问。
随后,惊人的一幕上演了。肖永银大喊一声,战士们怒吼着从战壕里冲出来,不顾子弹横飞,拼命和敌人战斗。他们那如洪水猛兽般的阵势,竟然一下子就把本来占上风的川军给镇住了,吓得川军连连后退,一口气逃了30多里地。
没想到,就在肖永银打算带着队伍继续往前冲的时候,突然间,不知道从哪个方向飞来一颗子弹,嗖的一下穿透了他的胸口,在他的肺上留了个指头大小的窟窿。他一呼吸,鲜血就直往外冒。
在那个医疗条件很差,药品稀缺的时候,要是得了重感冒都可能没救。要是肺部被打穿了,那基本上就是宣判死刑了。
按照部队里的规矩,碰到那种周围都是敌人的危险时候,受了重伤的人得留在原地,等着别人来处理和安排。
张昌厚真心不想离开那个既机灵又勇敢的小战士,他就站在肖永银的担架旁边,磨磨蹭蹭地就是不走。最后,还是红四军的军长许世友拍板决定,说道:
东西太好不想放手?那就直接带着走呗。
幸运的是,肖永银相当坚韧,硬是自己闯过了那道“生死坎”。
说到底,肖永银之所以能被人叫做“浴血勇将”,全靠他那不怕死、勇往直前的精神,还有他那超一流的打仗本事。
【浴血杀敌,左膀右臂】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,肖永银被调到了刘伯承指挥的八路军129师里。
他参与了好多大战,像百团大战、道清战斗,还有南爻铺的突围,每次都立下大功。一开始他只是团长,但靠着稳扎稳打的作风,一步步升到了太行军区第八军分区的副司令员,成了能自己挑大梁的指挥官。
1946年,晋冀鲁豫野战军,也就是后来的二野,一成立,肖永银就当上了第六纵队十八旅的旅长,跟着刘伯承、邓小平到处打仗。
他带着队伍去打陇海路那场大战,特别是在偷袭杞县的时候,一下子干掉了800多个敌人,因为这个,他还受到了正式的表彰。
1947年,在豫北那场大战里,肖永银可真是立了大功。他不仅帮主力部队攻下了汤阴县城,还自己动手,逮住了正挖地道想溜走的孙殿英。这一抓,还顺道缴获了不少好东西,像什么翡翠做的西瓜、古老的青铜剑这些值钱的古董。
肖永银最让人记住的,还得说是那场汝河战役。
1947年8月27号,刘伯承和邓小平带着12万大军,长途跋涉,直插大别山。这一举动,标志着解放战争大规模反击的开始。
但说起这场战斗,很多人只知道它很传奇,却并不清楚里面的危险有多大。
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战斗,刘邓大军总共干掉了6万多敌人,还巧妙地躲过了国军的疯狂追击和阻拦,一口气冲到了汝河的北边。
现在咱们的目标就是顺利过河,过了河,大别山就近在眼前了。
但国民党也不是好惹的。经过一连串的失败后,蒋介石恼羞成怒,打算做最后的努力。他连忙召集了二十多万的军队,并下令,不管怎样都要挡住刘邓大军。
因为国军早就抢先把船都抢光弄坏了,所以就算8月中旬时,18旅作为打头阵的部队已经到了汝河北边,但也没法再往前走了。
肖永银没别的法子,只好带着战士们动手,把乡亲们捐来的树枝、门板、麦秸秆这些东西用起来,赶紧拼凑些简单的渡船。
就在造那艘船的时候,国军的主力部队赶了上来。
8月24号那天,刘伯承和邓小平带着指挥部和主力大军赶到了汝河边上。这时候,咱们队伍可真是前后受敌,陷入了重围。
前头,国军里头的精锐第85师,早就在河的那一边筑好了防线。后头,罗广文和张淦带着整整两个兵团的人马,浩浩荡荡地逼近了。这局势,可真是十万火急。
看到这场面,刘伯承猛地站了起来,走到肖永银身边,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他好几分钟。接着,他加大了嗓门,清清楚楚地说道:
肖永银,碰到难关,就得看谁更胆大心细,懂我的意思吧?
肖永银果断地点了点头,然后立刻命令全军拼死一搏,无论如何都要冲出一条活路,渡过汝河。
为了提升大家的斗志,同时也表明决心,刘伯承和邓小平毅然决然地跟着18旅冲在最前头,哪怕肖永银再三劝阻,他们也没动摇。
18旅的战士们,他们身上扛着的是两位领导、司令部,还有整个二野战友的安全。这份沉甸甸的责任,让他们拿出了前所未有的拼劲和决心,战斗意志简直惊人。
面对漫天飞舞的炮火,他们勇猛无比,一个接一个地奋力向对岸冲去。数不清的战士被汹涌的河水卷走,江水被他们的鲜血染得通红。
最终,肖永银一声令下,18旅是拼了命地冲破了国军那铜墙铁壁般的包围,硬是给两位首长和主力部队开出了一条有10公里长的路,确保他们安全撤走。
杜义德,那时候是18旅6纵的政委,他后来讲起那段经历时说:
汝河那场仗,真的是我们往大别山进军时,打得最激烈、最关键的一次战斗。
经过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战斗,肖永银凭借出色的表现,赢得了“勇猛战将”、“身经百战的将星”等美誉,这些称号在全军里渐渐传开了。
到了解放战争快要开始的时候,他已经升为了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的副军长,还兼着参谋长的职位,简直就是刘伯承将军身边不可或缺的好帮手。
【深厚情谊,葬礼送别】
得说一下,跟肖永银一样,被称为“军事奇才”的刘伯承元帅,也是靠着勇猛打仗、意志如铁出名的。
特别是他右眼受伤中弹后,坚持不用麻醉药,硬生生挺过了七十二次手术刀割,整个过程没哼一声,这事儿已经传遍了大街小巷,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英雄壮举。
可能是因为性格合得来,相互欣赏,在长期一起打仗的过程中,刘伯承和肖永银慢慢有了超过一般上下级的深厚感情。他们成了对方心里最靠谱的人。
1951年,肖永银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的军长,去了朝鲜打仗。战斗刚开始那会儿,战况不太好,彭德怀就指出了很多问题,对他进行了批评。
你们不就是刘伯承手下带出来的战士嘛?听说刘伯承特别看重战术,怎么到你们这儿,战术就不灵了?
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,在大家心里,刘伯承和肖永银总是被看作是一对紧密的搭档。
1955年,肖永银拿到了开国少将的封号,后来他就一路升官,先做了南京军区司令部的参谋长,然后又去成都军区和武汉军区当了副司令员,都是响当当的大官。
刘伯承是咱们国家的十大开国元帅之一,他长时间都是中共中央军委的副主席。他对新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,那可是出了不少力的。
虽然不再一起工作,也很少见面,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友情一直没断过。
1970年的时候,因为一些特别的原因,刘伯承没办法,只能去南京临时住下。那时候南京军区的头儿许世友,立马就叫上了肖永银,让他去火车站接人。
那时候,肖永银只要有空,就会跑去看刘伯承,跟他一起回忆过去,聊聊天,开开玩笑。他还特地弄来刘伯承最爱吃的斑鸠和一些清爽小菜,对这位快八十岁、身体又不好的元帅,照顾得特别周到。
后来许世友聊起这事儿,直说:刘伯承见到其他人时,都是一本正经,话也不多。但要是肖永银去探望他,他脸上就明显乐呵起来。
很明显,刘伯承对肖永银有着特别深的感情,他们俩关系很铁。
正因如此,当1986年10月刘伯承逝世后,在治丧委员会的名单中未见到肖永银的名字时,邓小平对此深感不满。
他马上吩咐手下调整名单,刘伯承的老伴汪荣华也亲自拿起电话,喊肖永银来参加追思会。
听到元帅去世的消息,肖永银心里头难过极了。他啥也不顾了,把工作全撂下,立马买了票就往北京赶,连夜就到了。
10月14日那天举行葬礼,肖永银心情特别沉重地走进了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礼堂。他眼里噙着泪水,深深地鞠了三个躬,随后站在棺材前,忍不住用手捂住脸,放声大哭起来。
#图文春日打卡计划#